前幾日看到的一篇文章說,似乎是近兩年跑路的經銷商挺多的。為什么?生意難做唄!有覺得生意難做的,當然也有賺的盆滿金箔的,那么他們是如何做到的?一起來看!
作為在這個行業(yè)做了16年的人士,我總結了幾點:
1.廠家壓貨兇猛,而且是無底線,無節(jié)操;
2.銀行信貸收緊,沒錢了,這個屬于政策原因,無解。
3.市場動銷緩慢,貨賣不動,費用卻持續(xù)增長,這個是普遍因素,因為消費者分流了,升級了,渠道網點的原有五大功能失效了(場景,引流,氛圍,廣告,體驗),只剩下了費用。
4.轉型失敗,不管是轉型電商的,還是轉型廠家的,還是轉型零售商的,甚至走火入魔拜“劉一秒”教的。
5.團隊崩潰,兩敗俱傷。
6.失去與營銷服務與經營能力。
等等,不一而足!
當然,也有升級成功的,我覺得升級成功的,都是走了正道。
我觀察了幾種類型,有這么幾種:
1.吃供應鏈紅利
從做經銷商,升級做了供應鏈。
一種是直接上游發(fā)展,開工廠,做品牌。這個考驗經銷商的市場判斷能力,品牌塑造能力,渠道的打造能力,工廠的管理能力,特別是要一個好的廠長和營銷總監(jiān)。這個成功案例太多,不一一枚舉,容易出問題的地方,一是選品能力,二是商品質量問題的管控。
第二種是下游發(fā)展,開零售店。這個考驗經銷商的精細化運營能力,零售思維轉換能力,人才的識別能力,特別是零售的策劃,經營管理人才的識別,譬如益陽的王小賤。
第三種是做品牌供應鏈平臺,做聯合。怎么搞?自己推出一個品牌,選擇十幾個工廠代工,聯合其他廠家銷售團隊一起推廣,全國同一類型渠道經銷商兄弟幫著賣,大家都有股份,都獲得了比以前更好的利潤,品牌上既可以用單品牌,又可以用雙品牌。譬如長沙的散點世家。
第四種,把公司賣給大戶人家,譬如s怡亞通等。抱著大叔好乘涼,至少不愁資金,安全退出。
2.吃品類紅利
從做單一商品的經銷商,變成品類經銷商。譬如專門做散貨的,專門做熟食的,專門做短保的,專門做烘焙的,專門做餅干的,還有專門做4-5線品牌的,專門做進口食品的。
每一個小分類上,都可以找到,譬如南京的徽香源,長沙的南方餅業(yè),華商食品,季峰,喜丫丫,海南的餅族世家等等。
品類紅利的關鍵,是商品結構的梳理,在終端就是對貨架資源的壟斷。
3.吃渠道紅利
特通渠道:譬如月餅的團購渠道,電影院渠道,金融系統(tǒng)渠道,酒類渠道賣海參等等。
4.吃組織紅利
具體做法就是經銷商組織架構平臺化,前臺吸引渠道二批商和中高層入股成立分公司,千金重擔人人挑,人人頭上有指標。譬如華夏糖酒,年銷售額15個億元。譬如湖南新大洋(伊利),分渠道,分分公司結合,年銷售額3個多億。后臺統(tǒng)一職能,人事,財物,倉儲,IT。目測這個做法能帶來組織效能30%左右改變。
5.吃倉配紅利
經銷商職能強化升級,譬如強化統(tǒng)倉共配的優(yōu)勢,像山東煙臺的萬商購,湖北潛江的21家經銷商聯盟,廣西桂林的麥得鄰等等。這是向社會基礎設施轉型。雖然不是很成熟,要走的道路較長,但不乏是一個方向。
6.吃社群紅利
譬如中國酒業(yè)論壇推動的資源合作,傳播,背書,眾籌等等,近又推出了云酒。
或者某公司經銷商群體的共同投資另外一家企業(yè)的生產和銷售,集體成為了股東,經銷商。譬如巨剛的眾酒,王為的酣客公社等等。
7.吃電商紅利
目測有的經銷商自己做淘寶,京東,有的自己做公眾號+微店賣貨。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