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記得剛來上海那會兒,看到滿大街的來伊份,才意識到原來不是每個城市賣零食的都叫良品鋪子,原來各地都有自己的強勢零食品牌。
目前來看,整個零食行業(yè)的集中度并不高,也難怪這些品牌們使出渾身解數(shù)也要爭個一二。
這一期,我想和大家來聊聊國內(nèi)休閑零食市場這幾大品牌各自崛起、發(fā)展的故事。
上世紀90年代,消費時代拉開帷幕,諸如統(tǒng)一、旺旺 ,徐福記 、恰恰等零食品牌陸續(xù)崛起,那是大單品、大賣場、大商超時代。
而這種銷售模式,隨著一個零食品牌的崛起被改變,那就是來伊份。
它是國內(nèi)最早將各種零食集中在一家店、以連鎖方式進行專門銷售,并且形成了品牌知名度的休閑零食品牌。
1997年,新婚不久的施永雷、郁瑞芬夫婦,從賣冰淇淋賺到了第一桶金之后,選擇在人流量更大的淮海路租了半間店鋪,開始賣各類炒貨。
那一年,后來創(chuàng)辦了良品鋪子的楊紅春剛從湖北工業(yè)大學美術系畢業(yè) ,南下廣東科龍電器當了一個普通的質檢員;百草味的創(chuàng)始人蔡紅亮剛從高職畢業(yè),輾轉多處打零工;現(xiàn)在的「松鼠老爹」章燎原,則還在東莞的夜總會當服務員。
而施永雷夫妻倆一步一個腳印,憑借著自家炒貨過硬的品質,把家庭作坊式的小攤位經(jīng)營得越來越好。1999年,他們搬到了四川北路,終于擁有了一間完整店面,并給這家炒貨專營店取名為「雷芬」,從兩個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組合而成。
也不知是這名不對,還是貨不夠吸引人,銷售業(yè)績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。直到在打聽到天目山的山核桃還不錯,夫妻倆二話不說就去了,直接找當?shù)氐墓碳庸す┴?,這也為來伊份代工生產(chǎn)模式打了個樣。
初始運來的1500斤山核桃仁也很爭氣,很快就賣完了。夫妻倆從中看到了商機,一邊繼續(xù)賣著天目山的核桃仁,一邊專門找人去全國各地,把找到的好吃的都張羅到自家店里,解決了最重要的貨源問題。
之后,在朋友們的建議下,他們打算更換店名。聯(lián)想到上海人在買東西時總喜歡說,這個來一份,那個來一份的,施永雷當即拍板,就用諧音「來伊份」做品牌名。
新世紀初,也正是連鎖模式開始在內(nèi)地落地生根的時候,只不過來伊份剛開始的擴張腳步并不大,到2002年也才開了4家店。
改變是在2003年。非典肆虐,很多店不得不關門歇業(yè)。
雖然來伊份也受到了影響,但施永雷和郁瑞芬在理性地合計了他們可承受虧損的能力之后,還是果斷決定抄底,當年就把店擴張到了88家。事實證明,這一把算是賭對了。來伊份聲勢浩大的連鎖之路就此開啟。
就在同一年,百草味在杭州下沙大學城旁也開出了第一家店。老板蔡紅亮之前在怡得樂電子廠上班時,因為閑不住也不甘心就此做個打工人,就借了五萬塊承包了怡得樂的便利店,算是為自己積累了第一筆創(chuàng)業(yè)經(jīng)驗值。
那時期正值下沙片區(qū)大開發(fā),蔡紅亮敏銳地捕捉到了發(fā)展趨勢,尤其是發(fā)現(xiàn)被圍困在大學城里的這群學生們都很愛吃零食,但附近卻沒有一家零食專賣店。要開一家零食店的想法就這么冒頭了。
和在上海的來伊份相比,百草味更像是為大學生們量身定制的小賣部,走的是更接地氣的路線,價格更便宜,種類也豐富,短短兩個月就讓蔡紅亮賺到了20多萬。以下沙大學城為中心,百草味也開始了連鎖發(fā)展之路。
2006年,圍繞著各大高校,百草味的門店開到了140多家,年度營業(yè)額也達到了1.5億。另一邊,來伊份也在上海成為街坊鄰居們最愛的零食品牌,并且開始了入駐江浙的擴張之路。
而在800多公里之外的湖北武漢,一家叫做良品鋪子的零食店在武漢廣場開張了。開業(yè)當天,老板楊紅春帶著四個員工,搞了免費試吃的促銷活動。雖然這一招引來了不少客人,賺是賺了1300,但花出去1400,虧了。
活動持續(xù)了一個星期,楊紅春虧不起了?;謴驼dN售的良品鋪子,門可羅雀。
楊紅春也很困惑。為了這次創(chuàng)業(yè),他賣掉了一套房,拿著60萬本錢,多少有點孤注一擲。幸好,久久丫的創(chuàng)始人顧青在關鍵時刻提點了他一番,良品鋪子缺就缺在一款辨識度高的明星產(chǎn)品。
楊紅春選擇休閑零食這一賽道創(chuàng)業(yè),多少也有點機緣巧合。在科龍電器干了八年,從總經(jīng)理之位辭職之后,他曾想過做櫥柜生意。不過在籌備創(chuàng)業(yè)間,因為結識了老鄉(xiāng)顧青,就去了久久丫一段時間,從而改變了想法。某種程度上,顧青就是他的創(chuàng)業(yè)啟蒙者之一。
楊紅春聽從了顧青的建議,在那年的十一,搞了一個「核桃節(jié)」特賣活動,選了全國16個品種的核桃作為主打產(chǎn)品推出,算是真正打響了良品鋪子的知名度。在賺到了錢之后,他也不磨嘰,到年底就把店開到了四家。
此外,楊紅春親自帶人去往各地選品。在河北黃驊,他看上了當?shù)氐亩瑮?。只是礙于冬棗保質期太短,不太符合做零食的標準,他就和當?shù)貜S商研究,想辦法從歐洲引進了低溫脫水工藝,再運用低溫脫油技術,使冬棗變成了脆冬棗。
就這樣,脆冬棗成了良品鋪子早期的王牌產(chǎn)品之一,也助力其更順利地開拓市場。
回過頭來看,其實不管是后來者良品鋪子,還是百草味,或是最早開店的來伊份,它們在起步階段,都有著相似的發(fā)展歷程。
首先,是注重品牌打造。一個叫得響、記得住的名頭是一個品牌打入市場的第一步。比如從雷芬到來伊份的轉變,這是什么?這是大眾最熱愛的諧音梗??!
其次,需要打造一款主打產(chǎn)品,能起到破局的作用。在這方面,不得不說核桃是休閑零食界的MVP。據(jù)我觀察,核桃之所以能被身處天南地北的大佬們同時看上,可能是因為核桃相對其他零食來說更能保鮮,更適合做品控,性價比最高。
最后,是連鎖擴張。每個品牌在站穩(wěn)腳跟之后,必然要擴大規(guī)模,區(qū)別只在于步子大小。就像來伊份的線下擴張,2003年、2008年的兩次成功抄底,是其門店數(shù)量增長最快的兩個階段。同樣的,良品鋪子自2006年成立,也是在2008年借著金融危機逆勢擴張,在當年開了近90家門店。
不過,當門店數(shù)量不斷增多,就會面臨更嚴峻的管理問題。無論是各門店的人員管理,還是庫存管理,物流運輸?shù)鹊葐栴},僅靠人工干預是遠遠不夠的。
所以,誰能盡早實現(xiàn)科學化、信息化、標準化的管理,誰就能贏得更多市場。顯然,先入局的具有一定的先發(fā)優(yōu)勢。
來伊份在2009年上線了一套SAP-ERP系統(tǒng),對所有貨物實現(xiàn)統(tǒng)一采購、統(tǒng)一配送、統(tǒng)一管理,數(shù)據(jù)細致到單店,內(nèi)部資源與供應商資源共享,為其大規(guī)模擴張奠定基礎。
可以說,在連鎖經(jīng)營階段,哪怕門店主要集中在華東一帶,來伊份也是彼時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休閑零食品牌。
不過電商的出現(xiàn)改變了這個格局。
相比伊份和良品鋪子堅持門店擴張策略,百草味卻更加激進,直接押注線上。
2010年,百草味開始逐步關店之路,到2011年底,其線下的160多家店已全部關閉,徹底完成轉型。
百草味成了第一批淘品牌。在2011年的聚劃算活動中,一天之內(nèi)完成了100多萬的銷售額,這在傳統(tǒng)的線下渠道,幾乎是不可想象的。
來伊份和良品鋪子則是從2012年開始才真正發(fā)力線上,但同時還保持著線下門店擴張之勢。但他們那時候只是把電商當成輔助,并沒有很重視這一渠道的建設,銷售效果自然不太好。
百草味則通過兩年的嘗試和積累,在當年雙十一單日銷售額突破了500萬。
不過三只松鼠比起百草味,就更像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原住民了。
三只松鼠無論是從品牌的創(chuàng)立,到銷售模式,走的都不是傳統(tǒng)之路。其創(chuàng)始人章燎原也是個神人,小時候當過小混混,干過各種靠譜不靠譜的工作,賣過衣服賣過CD開過飯館,一心想混出個樣兒,偏偏屢屢受挫。
直到2003年,他暫時放棄當老板的想法,回安徽老家入職詹氏食品有限公司,干起了銷售,賣的是山核桃——看看,又是核桃。
在中國炒貨宇宙的盡頭,章燎原終于展現(xiàn)出了一點天賦?;蛟S也是因為之前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,對于營銷和銷售這一套,他干得得心應手。
更重要的是,在這一階段,他入了電商的道。2010年,還在詹氏的他著手帶領團隊創(chuàng)立了「殼殼果」品牌,還想了一句廣告語,「殼殼果,今天你coco.nut了嗎?」
合理懷疑,殼殼果這名字的靈感來自于CocaCola。
借著電商第一波東風,殼殼果當月賣出了百萬銷售額。章燎原很興奮,想要專注做電商,但在當時的詹氏管理層看來,電商只是一時炒得火熱而已,他們還是想專注做線下。
無法達成共識,章燎原決定辭職單干,還是從賣核桃開始。只是這一次他自己當老板,面對新的渠道,新的環(huán)境,他開始了新玩法。
章燎原以愛吃堅果的松鼠為品牌的核心標識,參照三只小豬取了三只松鼠之名,并且還賦予了它們各自的人格,大有立人設的先見之明。
而營銷是重中之重。三只松鼠沒有線下實體店,要想快速形成品牌認知度,只能打廣告。章燎原發(fā)現(xiàn)包括百草味、新農(nóng)哥在內(nèi)的第一批淘品牌,它們其實只是按部就班,換個地方賣貨,很少主動投放廣告。
而那時候,淘寶可以投入鉆展,他就利用了這一巨大的流量入口,為三只松鼠鋪路。在他看來,投100塊錢的廣告賺200塊,這錢燒得值。
從2012年入場,到2015年,三只松鼠用了三年時間,營收就達到了 20.4億 。對比一下,以連鎖起家的來伊份,做到25億營收,則用了整整12年。
三只松鼠的迅速崛起,讓百草味、良品鋪子、以及來伊份感受到了威脅。如果說剛開始這些傳統(tǒng)品牌只是亦步亦趨地嘗試互聯(lián)網(wǎng)玩法,那么在新玩家的刺激下,以及時勢所趨,他們必須得更主動投入互聯(lián)網(wǎng)懷抱。
最早轉型的百草味,在2016年以9.6億元賣身上市公司好想你,如今又賣身百事。另外插一句,其創(chuàng)始人蔡紅亮閉關三年之后,又搞出一個自嗨鍋。
良品鋪子一邊發(fā)力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另一邊也不放過線下門店,努力學著兩條腿走路;經(jīng)歷過低谷,重新歸來的來伊份,則依然更加倚賴線下。
有趣的是,這場線上戰(zhàn)斗并沒有持續(xù)多久。到2016年,新零售概念大火,平臺流量紅利見頂后,線下店突然又成了香餑餑。
于是沒有線下門店的三只松鼠和百草味,急了,從2017年開始各自布局線下門店。章燎原甚至在2019年喊出了三只松鼠萬家店計劃。
本來就以線下門店為主,上市即巔峰的來伊份,則徹底甩開膀子,靠「萬家燈火」計劃把店開到了3000多家,身上的擔子越壓越重。
誓要兩條腿走路的良品鋪子,倒是慢慢從瘸腿的變成了健全的,是這幾家品牌中線上和線下渠道分布最平均的。
另一邊,這些零食品牌為了適應年輕人,只能不斷燒錢卷入營銷大戰(zhàn),以期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。請明星代言人是最立竿見影的一種方式。今天百草味請楊洋,明天三只松鼠就請TFboys,后天良品鋪子請迪麗熱巴,誰也不放過誰。
影視植入則是最聲勢浩大的。大概從2015年起,以國產(chǎn)劇、綜藝為兩大主舞臺,這幾個品牌就開始出現(xiàn)在其中,2017年之后,是真正大戰(zhàn)階段,品牌們的各種或低調(diào)或明目張膽的植入愈演愈烈,甚至有反客為主的趨勢。
只是現(xiàn)在看來,似乎這錢是大把大把地花出去了,轉化的效果越來越不明顯。
說到底,休閑零食這門生意在某種程度上,確實是被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游戲規(guī)則給重塑了,但其本質沒變。問題依然是那些問題,只是以往被泡沫給掩蓋了。
因為這些產(chǎn)品從根本來說,同質化太過明顯,不具備品質上的稀缺性。
一方面,是因為這些品牌大多都是采取代加工生產(chǎn)模式,有些產(chǎn)品可能出自同一家代工廠不說,各類食品質量問題也是層出不窮。
另一方面,在各類技術條件越來越成熟的當下,今天你出一款新品成了爆款,明天他就可以立馬來一款進階版的。新品不再新,吃來吃去都差不多,在這種情況下,還是一樣,先占領市場的難免就更具優(yōu)勢。
零食行業(yè),就是這么一門很卷的生意,一方出了新品,另一方一定要跟才行。卷到什么地步呢?有朋友跟我說過,即使是這款產(chǎn)品不掙錢,我也要生產(chǎn),為的就是擠壓競爭對手的生產(chǎn)線。
你不重要,但是沒有你,對我很重要啊。
參考來源:
[1] 《頭部品牌集體消沉,初代網(wǎng)紅零食怎么就不香了?》,全天候科技
[2] 《來伊份怒放的生命——小零食如何締造大生意?》,金融界
[3] 《從百草味到三姓家奴》,銀杏財經(jīng)
[4] 《良品鋪子們的青年危機》,讀懂財經(jīng)
[5] 《中國休閑零食版圖:30年4次大轉折》,壹覽商業(yè)
[6] 《松鼠老爹與三只松鼠:互聯(lián)網(wǎng)品牌IP化、人格化運營之路》,鼠念念
在線咨詢